概括起来,孤独症谱系障碍(ASD)的治疗方法可归类为教育干预和医疗介入两大类。但现实中,ASD的干预可谓五花八门、良莠不齐、评价不一、选择困难,甚至“一叶障目”。
ASD的干预,无非旨在减少ASD孩子的问题行为,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,同时为孩子的家庭提供培训指导和支持。孤独症干预
ASD主流干预方法在国内业界和家长群里已不陌生。目前流行的有应用行为分析疗法(ABA)、结构化教育(TEACCH)、分解式操作教学法(DTT)、关键技能训练法(PRT)、社交情感沟通模式(SCERTS)、基于关系的发展模式(RBDM)、早期丹佛模式等等不一而足。此外,还有一些替代疗法、传统医学疗法,以及一些自行衍生的方法。如音乐疗法、感觉统合训练、经颅磁刺激、高压氧、针灸疗法、穴位埋线、饮食调节、膳食补充剂、动物疗法等等。你若上网查查看,号称具有疗效的方法真是铺天盖地,其中甚至还有些宗教/信仰疗法。
面对各式疗法,家长们难免纠结,不知选择哪种方法干预自己的ASD孩子合适,哪些方法靠谱而科学。事实是,上述所有方法及其疗效,尚无统一的疗效评价,优劣不等,疗效也因人而异,无法一概而论。
美国权威官网对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时提到:迄今为止的ASD干预研究,存在一些方法论问题,妨碍了关于疗效的明确结论。有学者抱怨,尽管许多干预措施都有积极的证据,表明某种治疗胜于无治疗干预,但系统评价表明,这些研究的质量普遍较差,其临床结果大多为试验性的,并且存在很少有证据表明治疗方案的相对有效性(Krebs 2010)。
既便如此,我以为,在ASD孩子生命早期进行相对密集的、持续的特殊教育以及行为疗法,都可不同程度改善孩子的“问题”行为,促进其社交和操作技能。研究还是支持,上述方法的有机整合与灵活运用,可以改善ASD孩子们的症状,降低或减缓“问题”行为的严重程度,改善他们的适应行为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