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DF原文: 再谈机器有没有心理——兼答叶建华先生——王志超
自然辩证法研究
Vol. 13,No. 7, 1997
•问题讨论。
—— 兼答叶建华先生
王志超
笔者在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1996年第5期上发 表了《机器有没有心理?》。文中讨论了一个心理学研 究因计算机发展而面临的重大问题 , 同时也是哲学 面临的重大问题。叶建华先生在 《自然辩证法研究》 1996年第 10期上发文,对拙作提出质疑,笔者认为 有必要对有关问题再做阐释。
叶 建华先 生首 先提 出了一 个 “心理的 普遍定 义 ” : 是感觉、 知觉 、 记忆、 想象 、 思维、 情感、 意 志、 性格、 兴趣、 气质等心理现象的总称。 叶文从这 个 定义出发 , 说 : 它 (心理 ) 包括认识 (感觉、 知觉 、 记忆、 想象、 思维 )、 情感、 意志 (即知、 情、 意 ) 心 理过程和性格、兴趣、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两个方 面。然后 , 叶文称: “心理” 是一个复合整体, 有着 不可分割性 ,不能说有了某一方面的“心理现象” ,就 是具有了心理现象。
实际情况是 ,在心理学的总框架下 ,人们对心理 现象这一客观事物进行了分层 次、多角度的研究 ,例 如:
以桑代克为代表的动物心理学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心理学 以纽维尔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 这些心理学都是研究 “某一方面的心理” 的。 对于动物 ,人们不知道它们有什么“个性心理特 征”。 但是对动物心理的研究 , 的确是当代心理学研 究中不可缺少的领域。 只要是系统学习过心理学课 程的人 , 不会不知道阿米巴原形虫对 灯光为条件刺 激、 针刺为无条件强化刺激形成的回 避条件反射是 心理学。
现代认知心理学已明确地回避人的个性心理特
62
征,甚至不研究人的意志、情绪等心理过程,而只研 究人的感知 (即认识和判断 )。
2关于动物心理 为了进一步地说明心理学的对象 , 有必要对动 物心理学的历史进行简略的回顾。
1872年 , 达尔文出版了 《人类和动物的表情》, 开拓了一门学科研究动物心理的学科〔1〕。要注意,达 尔文并不是先探讨动物有没有意志和情感 , 而是先 讨论动物的表情。 1882年 , 罗曼尼斯出版了 《动物 的行为》, 论述了关于动物行为的许多材料, 为日后 的讨论奠定基础。 1883年 , 罗曼尼斯出版了 《动物 心理的进化》。 1890年 , 摩尔根出版了 《动物生命与 智慧》,后来增订再版,改称《动物的行为》约翰。 卢波克爵士、贝蒂等学者研究蚂蚁、黄蜂等小动物的 行为。比纳则研究了微小动物的精神生活。行为主义 者桑代克以他那有特色的迷笼开创了实验的动物心 理学研究。 1900年 , 斯莫尔出版了他对白鼠的心理 过程的研究 ,将迷津法引入了动物智力的研究。1907 年 ,华生完成了一系列论文 ,从动物行为推论动物意 识〔2〕。二十世纪 30至 40年代,许多学者研究大鼠的 学习, 并建立起了理论。现代, 则从原生动物、 腔肠 动物、涡虫类动物、 环节动物、软体动物、节肢动物 等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学习研究都搞得非常细 致 , 并且有了丰富的成果〔3〕。
总之, 心理学界并没有认为 , “心理是一个复合 体, 有着不可分割性”。 而是承认有了某一方面的 “心理现象” , 就是具有了心理现象。草履虫、 涡虫之 类的动物虽然没有什么意志 , 但它们也可以有心 理。〔4〕
叶文说: 计算机 棋手 Chess4. 8在弈棋时的表 现, 并不是人们发现它产生了“惊慌失措”、“急躁”、 “慌乱”等错误,之所以说它犯了这些错误 ,仅仅是 一种人为的拟用。
叶先生这是说 , 从计算机棋手在比赛中走出的 一步错棋中 , 是不能断定它在计划这步棋时的心理 状态的。
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,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奕棋理 论。所有棋类大师在评点棋谱时 ,都是从谱上记录下 来的着法中, 发现棋手在此时的心理状态。 大师们 说, 某步是 “急躁之着”、 某步则是棋手 “慌乱” 的 表现。大师们甚至能够根据棋谱说出 , 某局棋的失败 是由于 “惊慌失措”, 而某场比赛的失败则是由于心 理素质差。 可以肯定地说 , 从一个棋手的下棋记录 中 , 完全能够了解他 (它 ) 的心理状态 。
棋手的心理状态蕴涵在他 (它 ) 的下棋记录中。 除非你人为地给他 (它)硬性地戴上 “人类棋手”或 “计算机棋手” 的头衔, 否则, 你无法断定: 棋手张 三在走这步错误的着法时犯了 “操之过急” 的错误, 棋手李四在走那步错误的着法时只 是犯了 “拟人的 操之过急” 的错误。
叶建华先生把逻辑倒转过来 了: 计算机没有心 理状态 , 所以在它的下棋记录中也体 现不出心理状 态;人有心理状态 ,所以在他的下棋记录中体现出心 理状态。
叶文说: “作为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应当是人们公 认什么 , 不否认什么 , 就认为它是正确的”。
但是他又说: “首先, 我们有必要讨论一下什么 是心理。对心理的普遍定义是: 是感觉、 知觉、 记忆、 想象、 思维、 情感、 意志、 性格、 兴 趣、 气质等心理 现象的总称。”
这里有一个明显的矛盾。既然叶先生反对“认为 人们公认的就是正确的” ,为什么又认为人们公认的 “ 对心理的普遍定义” 是正确的呢? 这里恐怕有了科 学逻辑的错误: 他既反对又遵守着一个原则: 公认原 则。
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划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 究。 一门科学学科的建立 , 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: ( 1) 有在现阶段人们的认识范围内所 公认存在的客 观对象 ; ( 2) 有区别于其他 学科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; ( 3) 有一套完整的描述性的概念体系。这三个条件缺 一不可。
科学的发展是有继承性的 , 人类的知识永远不 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。科学发展史表明,无论多么伟 大的发现 ,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。科学 史上绝对没有什么空穴来风。
叶建华先生说: 绝对不能因动物也有心理 , 就类 推出 “机器也有心理”。否则, 我们利用这种推理形 式还可以推出 “宇宙也有意志” , 进而推出 “上帝也 存在着”。
类比是科学认识的一个重要方法。康德说“每当 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 , 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 指引我们前进。”〔5〕应用类比方法 , 是提出科学假说 的一条重要途径。 类比方法的模式是: 〔6〕
A对象具有a b c d属性
B对象具有a’、b« c属性
所以,B对象可能也具有J属性
1872年 , 达尔文就应用了类比方法: 人和动物 具有许多共同的特性 ,这些特性是心理现象 ,人具有 心理,所以,动物也可能具有心理。现在我们也可以 应用类比方法: 人和机器具有许多类似的行为 ,这些 行为是心理现象 , 所以 , 机器也可能具有心理。
类比推理方法是依据事物之间的类同点从已知 推向未知的有效手段。 科学史上的很多重要的发现 是由类比开始的。只要遵照正确的模式进行推理,不 妨从 “人有心理” 推到 “动物有心理”推到 “机器也 可能有心理”, 这样做是绝不会推出 “宇宙也有意 志” 的。
叶先生还认为 ,用现在所使用的术语、概念来理 解心理,就可以得出动物、机器有心理这个事实是不 符合逻辑的。 其实不然。
概念是高度抽象的反映形式, 同时也是可以具 体化的。 某事物表现出的现象符合某概念的内涵和 外延,就可以用这个概念来描述它,除非人们重新定 义这些概念。面对一新事物 ,如果还没有新的概念出 现 ,也可能用已有的概念来定义了。现行的心理学术 语同样是用于描述同一类具有相同特征的客观现 实 , 所以也不例外。
叶文说: “其实 , 关 于心理概念的定义并不存在 什么大问题”。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。
到目前为止 ,心理学界对什么是心理 , 什么是心 理学、 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限定、 心 理学的研究方 法、心理学的研究体系等还未有一个“公认”的定论, 潘菽说“关于心理学的对象问题 ,有一种意见认为这 个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〔7〕。 人们真实地感到 “ 心理” 的存在 ,但是还不能确切地定义它。例如 ,人的行为 算不算心理?完全没有外显语言、行为时 ,又有没有 心理? 叶先生所承认的人工神经网络 所表现出的思 维能力算不算心理? 这些都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。
叶文提出一个惊人的论断 : “但是心理就是具有 一定意志和情感 , 然后才是具有一定认知能力 (感 觉、 知觉、 记忆、 分析、 想象、 思维等等) 的生命体 的特有现象。”
关于这个问题 ,哲学和心理学早有定论 ,认识是 所有心理现象的基础 ,当然 也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。 就连自我标榜是唯心主义的学者也都承认这一点, 争论的焦点只是在认识的活力从何而来。 意志以及 人的个性心理特征都是人对外界认识的结果。 如果 认为意志和情感先于认识 , 那么这个 意志只有来自 上帝。 这是唯意志论、 意志自由论、 灵魂论的体现 。
从原生质、低等动物、高等动物直至到人,他们 的生理发展水平的层次不同 , 因而他 们的心理发展 水平的层次也不同。 并不是任一水平 层次上的生命 体都具有知、情、 意完整的心理过程,更不一定具有 个性心理特征。只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 ,才发展和 体现出高一级的心理能力。但是 ,无论如何 ,生命体 的心理水平的发展, 都遵循认识、情绪、意志的发展 顺序。很多低等动物只有微弱的学习能力 , 而没有情 绪 , 更谈不到意志。
其实 , 关于 “ 机器有没有心理?” 的问题的争论 由来已久。心理学界 , 哲学界早就热热闹闹了。西蒙 说 “如何知道某人在思维呢? …… 我们给他一项任 务。基于他在完成任务中的活动 , 我们便认为他在搜 寻问题的答案时进行了思维。同样,我们能给计算机 这样的任务。那么 ,在我看来 ,假如拒绝计算机有智 能的话, 便是一种的庸俗偏见”〔8〕。西蒙的观点可以 说是代表了很多现代认知心理学者的看法。 这些看 法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哲学 ,心理学界的争论。反对 一方以前苏联的学者为代表。 大量的 论文从人的意 识的社会属性的角度讨论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, 认为 机器绝对不能有心理。 但是从心理的 自然属性的角 64
度来看 , 对使用类比方法所得出的 “机器可 以有心 理”的结论却显得无能为力。仅有个别人从自然科学 的角度对机器有心理的论点进行反驳。 伯鲁 什林斯 基从生物体的整体性出发 , 认为心理是动物 生理的 整体功能,而机器的构成是分离和分散的, 因而,不 可能产生和生物体一样的心理功能。〔9〕
心理学史表明 ,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自 1879年从 冯特将心理学从哲学那里分离出来那天始 , 其研究 方法就是从具有时代精神的学科那里移植过来的。 化学、 物理学、 数学、 生理学、 医学等学科的发展 , 都大大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。今天 , 计算机的飞速 发展,更大地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,这种影响已经不 仅限于研究方法 , 而且 , 已经波及到心理的主体和心 理的实质。 今天的认知心理学完全是用计算 机语言 建立起来的心理学。笔者认为 ,这可能会重蹈冯特的 化学心理学、勒温的心理物理场论、高尔顿的心理统 计主义、 佛罗依德的泛性论及华生的行为主 义等的 唯心主义或机械唯物观。所以 ,笔者认为应该区分心 理的本质和时代科学的本质,不应将人、 动物、机器 的共同表现出的某些特征混为一谈 , 不应因 计算机 表现出与人有某些类似的表现特征 , 而将人 的心理 等同于 “机器心理”。 笔者同时认为: 之因为会出现 关于 “ 机器有没有心理?” 的争论 , 就是因为原有的 心理学定义不准确,其外延过大 ,甚至有不符合逻辑 的地方。例如“心理是心理现象的总称”, 如翻译成 形式逻辑的语言,就成了 “ A是AB的总称”。心理 学概念的不严谨,以至“心理”的概念被滥用。应当 重新建立“心理”概念体系去描述动物和机器,并且 用“机器心理学”所发展的成果去丰富人的心理学体 系。
〔1〕高觉敷: 西方近代心理学史 ,人民教育出版社 ,
1982。
〔2〕波林: 实验心理学史 ,商务印书馆 , 1981。
〔3〕〔4〕德斯伯里主编:比较心理学现代概观 ,科学出版
社 , 1986。
〔5〕康德: 宇宙发展史概论 ,上海人民出版社 , 1971。 〔6〕自然辩证法讲义 ,人民教育出版社 , 1979。 〔7〕潘菽心理学文选 ,江苏教育出版社 , 1987, 146。 〔8〕Simon, H. A. , Is thinking uniquely h umun? The Universit y of Chicago M amazine, Eall 1981, 14.
(下转 6 6页 )
样性。
人是大自然的最高精华。 人与自 然界的血肉相 连意味着人在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自然界的恩译 , 自 然对人来说,不仅有经济的、更有文化的、精神的价 值,这就是生物多样性的人文意义。纵观历史,各种 各样的宗教思想家、 诗人、作家、艺术家和音乐家已 经以积极的方式运用了自然这一主题, 而生物多样 性的损失恰恰会削弱人们叩开灵感源泉的能力。这 种灵感的精华品质来源于对未被扰乱的自然境地的 体验,而对博物馆、 庭院、动物园的游览是远远无法 激发出这种灵感的。
最后 ,作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对现状作出描述 ,而 是力图提出各种建设性的对策 , 以挽救濒危物种和 维持生物群落的多样化。 作者认为必须通过各方面 的专家 (生态学家、 房地产专家 ) 来共同设计和建立 自然保护区,在这一过程中,社会更需要林耐、达尔 文式的一流博物学家。 当今的分子生物学家大多在 实验室的培养皿或试管里研究生命。 他们看得更细 了,但视野也更狭窄了。生命的欣欣向荣、物种彼此 之间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依存、 生物群落的依次演替 等宏观气象很难在实验室狭小的天地中得到反映。 所以作者认为 ,通过多种渠道 ,加强这方面专业人员 (上接第 26页 )
能。
由于非线性系统的复杂性 , 目前在这方面的研 究工作有一定有困难 , 因此研究成果还远不能满足 实际需要 ,在这方面有待研究的问题还很多。近年来 由于工程实际的需要以及人们对提高控制系统智能 化程度的重视 , 研究工作者对非线性系统理论给予 很大的关注 , 希望能够取得新的重要进展。
参考文献
〔1〕冯纯伯: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 ,东南大学出 版社 , 1990。
的培养以及在公众中普及博物学知识至关重要。 从本书丰富的案例中 ,我们还可体会到,生物多 样性的保护与全球经济态势、政治格局密切相关。对 于发展中国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 失,作者不是单纯地归罪于这些国家的贫穷和落后 , 而是认为应归罪于发达国家对当地资源的开发掠夺 和高消费的需求 , 从而导致灾唯性的破坏。 所以 , 如 何促进国际间的有效合作至关重要。与此同时 ,作者 的卓越的自然保护观还表现在他始终主张在保护与 利用上谋求折哀 , 兼顾和尊重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 益 , 即在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值得一提的是 , 书中精美的彩图中所反映出来 的各种栩栩如生的珍稀动物的画面 , 令身处闹市的 读者 , 对保护生物学油然而生一种亲切生动之感。
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,人与自然唇齿相依。对 环境问题的讨论 , 说到底离不开扎实的生态学知识 作为基础。我国幅员辽阔,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极为 丰富的国家之一 , 同时又是一个生物资源大量丧失 而亟待保护的国家,保护生物学 ,对于我们来说是一 项任重而道远的事业。愿本书的问世 ,能唤起更多的 人来关心、 扶持这项事业。
(本文责任编辑 范勤宇 )
〔2〕牛景德,颜玉崇: 自动控制系统非线性校正 ,机械 工业出版社 , 1992。
〔3〕 项国波: 非线性系统 , 知识出版社 , 1991。
〔4〕 Itkis. U , Cont rol Sys tems of Vari able St ruct ure, Wiley, New Yo rk, 1976.
〔5〕高为炳: 变结构控制理论基础 ,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 , 1990。
〔6〕苏春翌,周其节:变结构控制系统的理论及其应用 , 控制理论与应用, 7 ( 3) , 1990。
【作者简介】田丽, 女, 1962年生, 自动化专 业硕士研究生 , 副教授。 邮编: 安徽芜湖市 2410 00 (本文责任编辑 王建军 )
(上接第 64页 )
〔9〕A. B.伯鲁什林斯基:人工“智能”为什
么是不可能的 , 1979,中译文,载赵壁如主 编: 现代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基本理论问 题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 1982, 309- 321。
【作者简介】王志超, 1956年生 ,华南师 范大学心理学系讲师。 邮编: 广州 510631 (本文责任编辑 马惠娣 )